Secondary NameNode:它究竟有什么作用?

来源:CSDN 浏览量:81 发布时间:2018-12-26 18:04:22

前言

最近刚接触Hadoop, 一直没有弄明白NameNode和Secondary NameNode的区别和关系。很多人都认为,Secondary NameNode是NameNode的备份,是为了防止NameNode的单点失败的,直到读了这篇文章Secondary Namenode - What it really do? (需翻墙)才发现并不是这样。文章写的很通俗易懂,现将其翻译如下:


Secondary NameNode:它究竟有什么作用?

在Hadoop中,有一些命名不好的模块,Secondary NameNode是其中之一。从它的名字上看,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NameNode的备份。但它实际上却不是。很多Hadoop的初学者都很疑惑,Secondary NameNode究竟是做什么的,而且它为什么会出现在HDFS中。因此,在这篇文章中,我想要解释下Secondary NameNode在HDFS中所扮演的角色。


从它的名字来看,你可能认为它跟NameNode有点关系。没错,你猜对了。因此在我们深入了解Secondary NameNode之前,我们先来看看NameNode是做什么的。


NameNode

NameNode主要是用来保存HDFS的元数据信息,比如命名空间信息,块信息等。当它运行的时候,这些信息是存在内存中的。但是这些信息也可以持久化到磁盘上。

1.png


上面的这张图片展示了NameNode怎么把元数据保存到磁盘上的。这里有两个不同的文件:


fsimage - 它是在NameNode启动时对整个文件系统的快照

edit logs - 它是在NameNode启动后,对文件系统的改动序列

只有在NameNode重启时,edit logs才会合并到fsimage文件中,从而得到一个文件系统的最新快照。但是在产品集群中NameNode是很少重启的,这也意味着当NameNode运行了很长时间后,edit logs文件会变得很大。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下面一些问题:


edit logs文件会变的很大,怎么去管理这个文件是一个挑战。

NameNode的重启会花费很长时间,因为有很多改动[笔者注:在edit logs中]要合并到fsimage文件上。

如果NameNode挂掉了,那我们就丢失了很多改动因为此时的fsimage文件非常旧。[笔者注: 笔者认为在这个情况下丢失的改动不会很多, 因为丢失的改动应该是还在内存中但是没有写到edit logs的这部分。]

因此为了克服这个问题,我们需要一个易于管理的机制来帮助我们减小edit logs文件的大小和得到一个最新的fsimage文件,这样也会减小在NameNode上的压力。这跟Windows的恢复点是非常像的,Windows的恢复点机制允许我们对OS进行快照,这样当系统发生问题时,我们能够回滚到最新的一次恢复点上。


现在我们明白了NameNode的功能和所面临的挑战 - 保持文件系统最新的元数据。那么,这些跟Secondary NameNode又有什么关系呢?


Secondary NameNode

SecondaryNameNode就是来帮助解决上述问题的,它的职责是合并NameNode的edit logs到fsimage文件中。

2.png


上面的图片展示了Secondary NameNode是怎么工作的。


首先,它定时到NameNode去获取edit logs,并更新到fsimage上。[笔者注:Secondary NameNode自己的fsimage]

一旦它有了新的fsimage文件,它将其拷贝回NameNode中。

NameNode在下次重启时会使用这个新的fsimage文件,从而减少重启的时间。

Secondary NameNode的整个目的是在HDFS中提供一个检查点。它只是NameNode的一个助手节点。这也是它在社区内被认为是检查点节点的原因。


现在,我们明白了Secondary NameNode所做的不过是在文件系统中设置一个检查点来帮助NameNode更好的工作。它不是要取代掉NameNode也不是NameNode的备份。所以从现在起,让我们养成一个习惯,称呼它为检查点节点吧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仔细阅读下面最精彩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浅析 Secondary NameNode(辅助namenode)

在初学Hadoop时,有个让人疑惑的概念:Secondary NameNode,也叫辅助namenode。从命名看,好像是第二个namenode,用于备份主namenode,在主namenode失败后启动。那么,Secondary NameNode的作用是什么?是如何工作的?


一,NameNode

HDFS集群有两类节点以管理者和工作者的工作模式运行,namenode就是其中的管理者。它管理着文件系统的命名空间,维护着文件系统树及整棵树的所有文件和目录。这些信息以两个文件的形式保存于内存或者磁盘,这两个文件是:命名空间镜像文件fsimage和编辑日志文件edit logs ,同时namenode也记录着每个文件中各个块所在的数据节点信息。


namenode对元数据的操作过程


图中有两个文件:

(1)fsimage:文件系统映射文件,也是元数据的镜像文件(磁盘中),存储某段时间namenode内存元数据信息。

(2)edits log:操作日志文件。

这种工作方式的特点:

(1)namenode始终在内存中存储元数据(metedata),使得“读操作”更加快、

(2)有“写请求”时,向edits文件写入日志,成功返回后才修改内存,并向客户端返回。

(3)fsimage文件为metedata的镜像,不会随时同步,与edits合并生成新的fsimage。


从以上特点可以知道,edits文件会在集群运行的过程中不断增多,占用更多的存储空间,虽然有合并,但是只有在namenode重启时才会进行。并且在实际工作环境很少重启namenode,

这就带来了一下问题:

(1)edits文件不断增大,如何存储和管理?

(2)因为需要合并大量的edits文件生成fsimage,导致namenode重启时间过长。

(3)一旦namenode宕机,用于恢复的fsiamge数据很旧,会造成大量数据的丢失。


二,Secondary NameNode

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运行辅助namenode–Secondary NameNode,为主namenode内存中的文件系统元数据创建检查点,Secondary NameNode所做的不过是在文件系统中设置一个检查点来帮助NameNode更好的工作。它不是要取代掉NameNode也不是NameNode的备份,

SecondaryNameNode有两个作用,一是镜像备份,二是日志与镜像的定期合并。两个过程同时进行,称为checkpoint(检查点)。

镜像备份的作用:备份fsimage(fsimage是元数据发送检查点时写入文件);

日志与镜像的定期合并的作用:将Namenode中edits日志和fsimage合并,防止如果Namenode节点故障,namenode下次启动的时候,会把fsimage加载到内存中,应用edits log,edits log往往很大,导致操作往往很耗时。(这也是namenode容错的一套机制)


Secondary NameNode创建检查点过程


Secondarynamenode工作过程

(1)SecondaryNameNode通知NameNode准备提交edits文件,此时主节点将新的写操作数据记录到一个新的文件edits.new中。

(2)SecondaryNameNode通过HTTP GET方式获取NameNode的fsimage与edits文件(在SecondaryNameNode的current同级目录下可见到 temp.check-point或者previous-checkpoint目录,这些目录中存储着从namenode拷贝来的镜像文件)。

(3)SecondaryNameNode开始合并获取的上述两个文件,产生一个新的fsimage文件fsimage.ckpt。

(4)SecondaryNameNode用HTTP POST方式发送fsimage.ckpt至NameNode。

(5)NameNode将fsimage.ckpt与edits.new文件分别重命名为fsimage与edits,然后更新fstime,整个checkpoint过程到此结束。

SecondaryNameNode备份由三个参数控制fs.checkpoint.period控制周期(以秒为单位,默认3600秒),fs.checkpoint.size控制日志文件超过多少大小时合并(以字节为单位,默认64M), dfs.http.address表示http地址,这个参数在SecondaryNameNode为单独节点时需要设置。


从工作过程可以看出,SecondaryNameNode的重要作用是定期通过编辑日志文件合并命名空间镜像,以防止编辑日志文件过大。SecondaryNameNode一般要在另一台机器上运行,因为它需要占用大量的CPU时间与namenode相同容量的内存才可以进行合并操作。它会保存合并后的命名空间镜像的副本,并在namenode发生故障时启用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 

作者:小飞001 

来源:CSDN 

原文:https://blog.csdn.net/qq_43617838/article/details/85012688